文章詳目資料

中華公共衛生雜誌

  • 加入收藏
  • 下載文章
篇名 新興傳染病所需的防疫體系
卷期 17:3
作者 何美鄉
頁次 171-172
關鍵字 TSCI
出刊日期 199806

中文摘要

     腸病毒獗肆台灣,並在衛生界,醫界,媒體,大眾製造龐大風波。疫情的蔓延對國人的危害,除了兒童付出生命的代價外,更加上無數社會成本。在當下全球的快速變遷,不論是人口的遽增、快速的旅運、抗生素及疫苗的使用、遽變的自然生態加速人畜共通疾病的傳播等,都有利於各種疫情的發展。去年已消失多年的豬群口蹄疫病毒在台灣再度復現。多年來台灣第一個O139型霍亂弧菌病例也繼而出現。每年春夏都會或多或少展露面目的腸病毒,今年以極凶悍的毒性侵襲台灣兒童。可預見未來各種疫情的繼續發生,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。因而對此次疫情及國內各界對疫情的處 理方式,予以理性的分析將有未雨綢繆之效。從臨床及流行病學的觀點,腸病毒病例幾乎每年都在春夏之間增加,傳播途徑除主要的糞口傳染外,也可由咽喉分泌藉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傳染。臨床症狀依不同型之病毒而有多樣且輕重之別,雖大多為輕微症狀之上呼吸道,口腔及皮膚之感染表徵,較嚴重者則有心肌炎及腦膜炎,因此偶而也造成死亡。而國內今年所傳出之手口足症疫情盛行之際,也夾雜有兒童猝死之病例,猝死的導因大多為急性心肺衰竭,出其不意地發生,多數兒童在插管急救時,有大量的肺水腫徵兆,半數以上在12小時內不治死亡。此類小兒猝死之聚集發生,是當代醫界史無前例的經驗。在沒有現成文獻 資料可參考之下,台灣醫界曾多次在衛生署的安排之下,溝通研討並交換意見,現有之初步共識如下:嚴重病例之兒童多有腦幹病徵,其中少數會產生急性心肺衰竭。至於腦幹病變與心肺衰竭的病變機轉,則有待更進一步的探討。若以新興傳染病之論點來評估,病毒手口足症的廣泛疫情襯托著聚集性小兒猝死的臨床表徵,在醫學文獻上尚未有記載。透過國際管道之初步瞭解,此次國內腸病毒之疫情可能與去年馬來西亞之心肌炎流行表徵類似。至於病毒是否同株,則有待病毒基因分析而下定論。無論最後病毒診斷的結果如何,此一“兒童手口足症並加猝死症候群”應被視為一新興病症。這些猝死的兒童中僅有部分具手口足症狀,以往的經驗手口足症狀通常是由依腸病毒A16及71型所造成。國內若干醫療院所也已經由不同症狀的病人檢體中分離出腸病毒71型。但腸病毒71型是否造成兒童猝死症狀的唯一導 因,則仍有待研究。此症候群之出現,或許是環境中存在之某種協力因子(如藥物,或另一感染源),或許是病毒基因之改變,或許是人類宿主免疫力之改變等,都可能造成此新興病症的原因。另一可能性為以往文獻記載之不全,使原已存在之疾病被誤判為新興疾病。這些答案之釐清十分希望在此次國內之疫情中即可解答,盼國內之各醫療研究團體把握機會以立下往後解決問題之典範。因應新興傳染病的出現,防疫體系有更新建立一快速處理疫情體系的必要。原有的監測系統,僅能對已知疾病通報,而無法處理未知的疾病。回顧此次疫情之發生,多數醫療院所若能在僅看到一兩位不尋常的病例後,就能透過一常規管道而加以切磋研討,想來往後的處理方式勢必不同。從此次腸病毒的例子,可歸納出處理新興疾病時,社會大眾及公衛體系所需的準備。一、監測系統的改善及擴充,通報系統需簡易化,來源多元化。資訊與問題的分析處理需快速並專業化。二、衛生署需擴充疫情處理的常規資源,建立疫情處理的經費。在現有少數人力資源下,建立一諮詢學界專業人員的常規管道,使專業知識的應時使用成為署內的日常業務。三、對於新興疾病的處理,通常嚴謹的思考分析並提出關鍵的問題、假說、用以為探討的方向,遠比提供快速猜測的結論更為重要。要認知研究探討問題就是處理疫情重要一環。四、大眾需要有耐心,共同協助尋找答案,如愛滋病例的出現到病源的發現也需若干年的時間。迫使學界或行政單位提供任何猜測性的答案,僅會造成更多的疑心憂慮與社會的不安。五、衛生行政機關對疫情的處理需具主導地位。學界與醫療單位需要配合,提供與檢疫及防疫有關的資訊與檢體的責任。面對未來日趨複雜的傳染病疾病之傳播模式,唯有健全的防疫體系,才是維護健康的保障。

英文摘要

關鍵知識WIKI

相關文獻